虽然现在矛盾焦点集中在抚仙湖周边地产项目开发上,但抚仙湖面临的突出问题,却是临岸生态环境的迫切改善。
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教授段昌群认为,“对湖泊的保护是越临近湖边,对湖泊影响越大,而且出现问题没有回旋余地,所以要非常重视离岸建筑。” “从抚仙湖周边现状及已被污染的星云湖来看,种植、养殖业污染占到了抚仙湖污染的80%~90%,由此,防止项目开发所造成的污染其实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而抚仙湖周边产业转型、升级,才是开发过程中要避免污染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昆明风之铃市场调查研究咨询机构CEO石远说。 “沿湖3县人口近18万人,环湖路以内居民达2.7万人。这些人的生产生活产生大量污染,这是多年来入湖污染难以根除的症结所在。”抚仙湖管理局党组书记张武实赞同这一观点。 除此之外,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石漠化引起雨水携泥沙入湖,也是抚仙湖重要污染源。 张武实介绍,4年连续干旱,也在威胁抚仙湖的生态。“抚仙湖水位比法定最高水位低242厘米,蓄水量减少5亿多方,水生态风险较大。” 他还提到,“抚仙湖流域34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绝大部分是劣Ⅴ类,且水量占入湖总水量的75.8%,严重影响湖水水质。” 玉溪市环保局根据抚仙湖近五年水环境质量状况得出,“虽然2013年上半年抚仙湖水质综合评价为Ⅰ类。但水质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总氮在0.16~0.18之间,离Ⅰ类标准临界值非常接近,保护治理力度必须加大。” 当然,不当开发也会加剧抚仙湖污染。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房地产经营管理教研室主任邓晓盈说,“3年前,开发湖畔圣水,便一度引发对抚仙湖的关注。随后,九龙晟景、樱花谷、太阳山和仙湖锦绣等一批项目先后落户抚仙湖畔,我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抚仙湖的生态保护至今仍然卓有成效,区域内原始积累良好;担忧的是,有些项目出现有悖抚仙湖管理条例的开发迹象,这些行为都将对抚仙湖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虎才认为,抚仙湖的开发对环境影响很大。目前抚仙湖水位持续性下降,已经超出往年正常水平,如果开发不当,随着水位的下降,污染物和富营养物则会急剧增加。如果长期持续,将破坏湖泊长期建立起来的环境平衡。这些因素会导致湖泊在超过某些临界值时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理解政府发展经济的迫切,如果发展的代价是牺牲环境,那这样的代价谁也担不起。我们也理解企业肯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积累的企业才有能力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邓晓盈说。 “我们不指望企业自身对环境保护负责,这是政府职责。政府引入企业时就应该明确设置标准,放高门槛,而不是为了吸引大企业的进驻,而降低门槛,甚至违背管理条例。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开发,才能够谈得上保护。” “四条红线”喝止违规开发 抚仙湖保护有了严格依据 出现问题后,在抚仙湖保护上,政府决策甚为果断迅速。 “6月8日起,抚仙湖沿岸在建的所有旅游开发项目必须停工整改。”玉溪市委书记张祖林没有犹豫。 “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保护不好没有开发的基础;不科学开发,沿湖群众的生计难解决。”张祖林说。 于是,抚仙湖区域内地产开发有了严格标准,不能逾越四条“红线”: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从抚仙湖取水,严禁从抚仙湖取水做水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设施景观化;单个项目地产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划用地面积的25%。 除了严格执行《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还要严格执行《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控制性规划》(以下简称《控规》)。 据《控规》拟定人,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许南垣教授介绍,2008年,云南省政府决定设立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2010年4月,《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规划》正式通过省政府批准,同年启动试验区旅游发展控规的编制,今年《控规》通过验收。 《控规》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5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以试验区总规为规划目标,进一步细化试验区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的各项指标建设和项目。其中,《控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下,对进入试验区的房地产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控制指标,如确定九大功能区、确定主要保护的山体与林地范围,并对绿地景观提出六大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32米、规划范围内环湖路后退110米,地块主干道后退10米,地块次干道后退5米等。 《控规》的通过验收,意味着今后进入试验区的房地产项目规划必须符合《控规》中的相关规定,并以《控规》作为指导,进行科学的开发建设。 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如何平衡? 目前看来,保护已是抚仙湖开发的重要前提,开发却如何完成对抚仙湖更好的保护? “开发与保护的例子并不鲜见,抚仙湖现当下面临的问题也有前车之鉴。” 段昌群说,“Lake Tahoe是位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之间的高山湖泊,旅游如火如荼,但水质非常好,透明度可以达到40多米,虽然在历史上也有房地产在湖内建筑,但即便建筑在湖内,都能做到比较好的微观管理,对湖水水质影响减到最小。” 如此著名的高山湖泊都出现过败笔,抚仙湖现当下面临的问题也有前车之鉴。 “虽然现在部分项目已初具规模,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尽快出台相关监管指标、细则和条列,并坚决落实、实施,对违规的项目进行整改,对已建成的项目和已经运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管。对达到环保标准的项目进行监督,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项目追加投资,直至达到标准为止。以此真正对抚仙湖的环保起到推动作用。”邓晓盈说。 “而且,根据政府给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如果缺少一份从地质到水文的专业污染指标监管规定,怎样的条件下抚仙湖才能够自我调节、哪些区位可以开发、哪些区位不能开发,这些都需要一个硬性的标准,并对大众公示。” 区域自然资源有其不可强加的开发承载规模。 张虎才认为,开发规模应该经过独立科学的计算,而不是以满足开发目标来进行所谓的预测。另一方面,开发的设计应该与自然景观相匹配,也就是说把建筑物和谐的与自然融为一体。 “测算出抚仙湖能够承载的开发总量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宏观布局,在那些适宜开发的区域,集中开发,不能‘漫天撒网、环湖造城’。对于敏感地带、敏感区域,该守住的一定守住。就像人一样,大脑、心脏、眼睛等,不能动就是不能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有了保护前提、开发总量和布局,开发模式亦值得探讨。 目前主要依托于抚仙湖的旅游开发项目,资源的相似性高,周边项目基本上定位于高端精品旅游主题,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产品的同质化,从区域长远发展的角度,石远提出产业复合型统筹驱动模式。 石远介绍,产业复合型统筹驱动模式不同于普通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它并非是以单一核心驱动模式或以某一产业链为主要核心而带动旅游项目的开发,而是以多核心驱动的模式,复合两种以上的产业,在产业链之间形成交叉或融合的关系,通过丰富和扩展产业链,使项目的经营部分、产品形态更为丰富。 对于抚仙湖的旅游开发项目而言,其本质在于通过产业的复合驱动,实现对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当地旅游市场,在当地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因地制宜,实现农村向新型特色城镇化的发展。 “一方面符合政府对于产业与城镇共同建设发展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对于村民而言,可以通过产业的调整发展将其从农民转变为经营主体,保证其持续性的收益,实现多方的共赢。” 政府措施 环保需要大投入 6月8日,玉溪市委书记张祖林,市长饶南湖带队召开抚仙湖旅游项目建设现场整改工作会; 6月14日,玉溪市召开了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管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6月26日,玉溪市召开第一次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新闻发布会。 政府也在抚仙湖保护上做着紧急预案。 “由于抚仙湖水量、水质的特殊性,被列为国家战略储备水源,再结合云南当下缺水的现状,让抚仙湖的开发保护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已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或游戏。”石远强调。 尤是抚仙湖地位如此重要,其保护治理资金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投入,筹资压力很大。 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玉溪市共投入抚仙湖保护治理资金13.9亿元。 此前,玉溪市政府一位负责人提到,“玉溪市财政收入400亿元,每年需要上缴中央财政300亿元后,地方可用财力就是100亿元,而玉溪市政府以及沿湖三县每年投入的抚仙湖保护费用非常巨大。” 如此大的投入,也取得初步成效。 据张武实介绍,抚仙湖保护治理,在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的“四退三还”总体思路下,基本拆除一级保护区至环湖公路外侧50米范围内和江川县隔河两岸50米范围内临违建筑19.67万平方米,退出一级保护区农田5632亩,种植乔木、灌木48万株。 今年,玉溪市加大对抚仙湖河道清淤、实施《梁王河小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以及《马料河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两项工程的实施,就可以减少入湖量总氮149.37吨、总磷23.03吨。 今年还将启动抚仙湖南岸11公里治理工程,涉及居住人口1.5万人,总投资50亿元。同时,加快建设东片区暨散户生态保护水资源应急配置工程,从华宁县盘溪大龙潭每年调水7000万方,尽可能替代3县群众生产生活向抚仙湖取水,间接向抚仙湖补水。 企业行为 生态保护投资逾3亿 这才刚开始 “总不能等到抚仙湖成为下一个滇池再治理吧,那就晚了。” 有了滇池先例,云南人对抚仙湖的保护,特别重视。 坐在“老兵之家”的院子里,抚仙湖就在脚下,清澈见底。晴天、碧水、孤山、垂柳,甚是惬意。 不过,这与“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却是相悖。 今年玉溪市政府计划启动环湖搬迁,为保护抚仙湖这一湾水,肯定要有取舍。 现实情况远非如此,“自龙湖地产进入抚仙湖区域以来,在石漠化治理、9.5公里生态走廊、湖滨湿地公园等针对抚仙湖生态保护工程,已经投入3.5亿元,而每年生态走廊光养护费用就将近300万元。” 3年3.5亿元投下去,总会看到变化。 抚仙湖南岸滨湖公路,9.5公里路段两旁种有草本花卉、中型灌木、高达松树和滇朴,“曾经是一段光秃的乡村公路,两年时间,耗资8000万元,龙湖地产把沿湖生态景观走廊修葺一新,原先路边裸露的山体被郁郁葱葱的乡土植物覆盖,在改善湖滨景观效果的同时,有效防范了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龙湖地产负责人详细介绍道。 而针对抚仙湖沿岸山体的石漠化问题,仙湖锦绣项目两年前启动了治理试点工程,在项目旁边的棋盘山上,一个正在试点的小范围治理样本区已经呈现,并初见成效。 该区域原先裸露的岩石被绿色的灌木、乔木所覆盖,较周边山体明显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状态。据介绍,龙湖将在总结样本区经验的基础上,近期即开展200亩的更大范围试点。 然而,石漠化治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龙湖地产相关负责人说:“以岩溶石山地区植被恢复为主要方式,同时把石漠化治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开展治理,才能使成果得以保持。” 对于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抚仙湖生态保护,龙湖先期已经也作出有益尝试。 配合石漠化治理,龙湖同时启动雨水截流利用和湿地公园建设。通过清淤、消落带、截水沟、湿地、绿地、沉沙池、雨水综合利用等环保工程手段达到湿地建设生态恢复。 在与湖体交接地方设置7~12米不等宽的消落带,在消落带与陆地相接的部位设置截水沟,拦截场地周边的雨水,收集雨水导入中水处理站,用来解决周边山体的雨水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排入湖体的现状;雨水通过中水处理站处理,沉砂池沉淀后,经过湿地过滤,进入消落带-中水系统,解决土体原有的农药污染及人为活动干扰。 如果所有人都能够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抚仙湖,对抚仙湖的关注,就不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