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住建委透露,购房资格审查系统发现,两家中介机构涉嫌办理17宗“婚托”购房,其中一名京籍女子在5个月内,曾先后3次与人结婚、离婚,以使对方避开限购,获取在京购房资格。
律师认为,“婚托儿”认定非常困难。同时,假结婚购房对婚托儿和购房者都存在一定风险。 北京市住建委介绍称,去年11月至今年4月期间,该京籍女子先后3次与不同的外地人结婚、离婚,并与当时结婚的外地人提出了家庭购房资格申请,而这三个人的年龄从20多岁至近60岁不等。 “婚托”赚钱“原理”: 可钻限购政策空子 记者了解到,根据北京的限购政策,外地户籍人员如要在北京买房,须提供连续5年的纳税或社保证明,且只限购一套。而如果一名外地户籍人员与京籍人员结婚,那么就是京籍家庭,则可以无须社保或纳税证明,并最多可以购买两套住房。 因为有这种政策规定,才使得这种“婚托”的方式,可以让本不具备购房资格的人员获得购房资格。 据介绍,参与当“婚托”购房的,不止有女性,还有京籍男性。每办成一单购房,“婚托”收取费用大概3万至5万元。北京自2011年实施限购政策以来,系统已查出约50个这样的“婚托”。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北京实施的“国五条”细则,开发商和中介不得教唆、协助购房人伪造证明材料、骗取购房资格。否则将给予暂停网签,责令限期整改,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市住建委将加强对开发商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如果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参与教唆、协助“婚托”的行为,或是其人员参与“婚托”的行为将从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