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尚在再融资开闸的消息中甄别楼市调控风向时,另一重要政策底线已在悄然发生变化,那就是将此轮调控直推“史上最严厉”之谓的限购政策。近期有消息称,浙江温州已经悄然松绑限购令。原本不可以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本地和非本地户籍人士,被允许购买二套房。
近期有消息称,46个限购城市之一的浙江温州已经悄然松绑限购令。原本不可以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本地和非本地户籍人士,被允许购买二套房。温州成为中国首个放宽楼市限购令的城市。
有媒体称,温州市房屋登记中心已证实了限购松绑之事。官方数据显示,温州是全国70个城市中唯一一个5月和6月房价都同比下降的城市。2011年9月以来,温州房价连续22个月同比下降。
温州表态:
一直在限购框架内
记者昨日查询了温州市住建委和温州市房屋登记中心的网站,均发现并没有任何正式的官方声明。
据8月9日《温州都市报》报道,温州市房屋登记中心接受采访时证实了限购松绑之事。不过官方口径是“房产限购政策一直以来都在国务院规定的限购政策框架内严格执行”,目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区购房不再有时间节点的限制。
温州市户籍居民家庭如果已在温州市区拥有一套住房,可以再购买一套市区住房,名下无房的可以购买两套。对此,安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2011年温州出台的限购政策较国务院的要求更严,本次政策调整是对此前政策过严的纠偏。
2011年出台限购政策时,温州房价上涨幅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民间融资问题导致温州房地产市场较为特殊,最近两年温州房价的波动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具有代表性。
未来少数限购政策严于国务院标准且楼市基本面逐渐恶化的城市有回归全国限购标准的可能,但影响甚微。
松绑原因:
为缓解实体经济压力
有媒体报道称,“温州这一激活楼市的政策调整,出发点是为了拯救实体经济。”
温州一大型房企负责人说,7月下旬,温州市发改委、住建委主要领导“问计”开发商,“主要意图是拯救实体经济”。他说,之前温州众多企业不是“盖楼”就是“炒房”,如今房价已比最高峰时下降百分之三四十,他们多被深套其中,直接影响实体企业的资金流。
《温州都市报》报道称,温州市房屋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情况和2011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炒房的外部环境已不存在。”知情人士介绍,温州出台“限购令”的背景,主要是针对当时温州房价高涨的情况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温州市区房价已经趋向合理。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温州是唯一 5月和6月房价均同比下降的城市。2011年9月以来,温州房价连续22个月同比下降。业界人士猜测,库存过高是重要原因。
浙江大学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人士认为,温州住房限购调整与当地经济现状不无关系。从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看,上半年温州GDP增速仅为7.4%,远低于全省8.3%的增速。调整房产政策是缓解实体经济压力为数不多的办法。
政策变化:
楼市调控或将有保有压
温州之后,其他限购城市会不会跟风?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是三年多以来第一次没提房地产调控。
从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以来,房地产调控的措施是纷至沓来,层出不穷,而中央会议每每提到房地产,都会提到“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提出,“去年12月以来的上述三次重要会议,皆提到房地产调控,而且措辞和语气相似,比如‘加强’、‘不动摇’等。而这次却没提房地产调控,这或许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基本稳定。如果中央的调控保持稳定,那就意味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会将松一松了。”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表示,其实对楼市的调控思路已出现有保有压的思路。对于北京等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限购仍将继续严格执行。而舟山、珠海、金华、宁波等非省会限购城市,则可能在城镇化和“有保有压”调控思路下,成为限购松绑的“潜力”城市。
“限购对楼市的影响正在弱化。加上房地产再融资的放开迹象,开发商已经充分领会了楼市政策风向。随着宏观经济保增长难度的加大,房地产政策环境也许会出现变化。”一位业内人士称。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飘逸综合《第一财经日报》《温州都市报》《中国证券报》相关报道
当前房企资金宽裕
14 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大部分房企资金较为宽裕,有融资需求的房企多是出于再扩张考虑,企业关注的更多是融资渠道的成本问题。
路劲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单伟豹认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运行数据都比较正常,既没有放缓也没有过速增长的倾向,上半年国内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0.3%,施工面积增长15.5%,销售面积增长28.7%,其中住宅方面增长了30%,主流企业销售回款比较理想。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认为,当前缺钱的只有极少数财务不透明,或者是公司状况比较差的企业,整体看来,不管从统计数据还是从报表上看,没有严重缺钱的企业。他认为,开发商今年有望保持30%以上的自有资金的增长,现在房地产商真正关心的是融资成本。
谈到房地产“不差钱”的原因,业内普遍认为当前房地产形势比较好,相较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仍是具有潜力的投资渠道。对此,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指出,尽管当前主流房企资金供给不成问题,但是资金的风险结构配置仍值得关注,房地产需要的是中长期稳定运行,企业不能光靠回款,仍需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与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