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的起起落落,触动了城市里许多人的隐痛。一个家或是一个人究竟该拥有多大的房子?如果大家愿意抛开情绪化的思维,单纯从住宅建造与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不难发现,围绕“蜗居”的种种是非,有意无意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借用英国《每日邮报》一篇有关微型住宅的特写标题:我们真的需要住那么大房子?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状态……无论怎么看,“蜗居”都是一个标准体系复杂含混的相对概念。
美国中西部地区人均住房面积103平方米的标准来看,一个刚刚入行的华尔街白领靠近布鲁克林大桥的四十多平方米二室公寓,绝对是“蜗居”标准。
但与东京新宿车站西口那些住在“胶囊旅社”的房客比起来,能在曼哈顿拥有四十多平方米的独立空间一个人住,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了……
如果大家愿意抛开情绪化的思维,单纯从住宅建造与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不难发现,围绕“蜗居”的种种是非,有意无意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借用英国《每日邮报》一篇有关微型住宅的特写标题:我们真的需要住那么大房子?
《每日邮报》前不久刊发一篇特写,介绍了一套位于英国萨塞克斯小镇的住房。该住房被称为英国“最窄的房子”,两层高的住宅仅有6英尺宽(1.8米),从房前到房后的长度也仅有21英尺。这样一套不足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却住着一家四口人。
这套可能是英国最窄的房子历史悠久,在有人搬入居住之前,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驴车棚。目前住在这里的是博伊尔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乔和查理。十二年前,从事出版生意的博伊尔夫妇花了8000英镑买下这套住宅,然后花了1.5万英镑把它重新装修。
这套可能是英国最窄的房子历史悠久,在有人搬入居住之前,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驴车棚。目前住在这里的是博伊尔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乔和查理。十二年前,从事出版生意的博伊尔夫妇花了8000英镑买下这套住宅,然后花了1.5万英镑把它重新装修。
有些人理所当然地以为,一家四口挤在一套只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其生活状况应该是惨不忍睹,但这一家四口的日常感受“虽然不能和住马尔代夫的度假酒店相比”,却至少算得上其乐融融。
不要看他们的房子虽小,但各项生活功能却一应俱全,门厅、厨房、浴室位于一楼,二楼则是卧室以及客厅。一把木质楼梯连接了生活和居住两个区域,一楼还有一个通过厨房就可以直达的花园。
博伊尔夫妇这套小房子的最大好处是,在英国阴冷的冬天,博伊尔家根本就不用开取暖装置,因为它是如此的狭窄,只要“蹭”左右邻居们的暖气,就足够让房间温度维持在摄氏二十四度以上。
随着都市中心地区土地价格的持续飙升,在市中心拥有一套宽敞住房已经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称,一些居住在纽约的青年人为缩减房租开支,以七百美元的月租住进3.6×2.2米的小房间里:“他们用淋浴喷头洗餐具,精打细算,时刻观察体重以适应狭窄的房间……”
对那些以薪水为主要收入的白领人群来说,住在市中心虽然可以享受便利的城市生活,但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学会如何让小房子显得不那么小。